一、科学家精神:科技强国的精神灯塔
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。”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,其内涵可凝练为六个维度:
(一)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
这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。从“回国不需要理由,不回国才需要理由”的钱学森,到“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”的黄大年,一代代科学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。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所言:“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”,这种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,是科技工作者突破难关的精神源泉。
(二)勇攀高峰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
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大射电望远镜口径不足30米时,南仁东毅然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工程设想,用22年时间将“中国天眼”从图纸变为现实,开创了我国天文观测的新高度。这种“敢为天下先”的魄力,正是突破技术封锁、实现“从0到1”原创的关键。
(三)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
科学的生命在于求真。屠呦呦团队在筛选2000余方药草、经历191次实验失败后,终于从古籍《肘后备急方》中获得灵感,用低温萃取法提取出青蒿素,挽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。这种“大胆假设、小心求证”的治学态度,彰显了科学研究的本质。
(四)淡泊名利、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
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是科学家的精神写照。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90岁高龄仍坚守海南南繁基地,病危之际最挂念的仍是稻子长势;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瞬间,用身体保护的绝密文件成为共和国科技史上的精神图腾。这种“板凳甘坐十年冷”的定力,成就了彪炳史册的科学奇迹。
(五)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
现代科技竞争已进入“大科学时代”。“两弹一星”工程汇集全国26个部委、20个省市、1000多家单位协同攻关;新冠疫苗研发中,科研团队72小时完成病毒基因测序,14天建成疫苗研发实验室,展现了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制度优势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的精诚合作”。
(六)甘为人梯、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
科学的传承在于人才。核物理学家赵忠尧抗战期间冒死将50毫克镭装入咸菜坛运回祖国,在西南联大手工制作实验器材,培养出杨振宁、李政道等一批顶尖科学家。这种“铺路石”精神,让科学家精神得以薪火相传。
二、精神丰碑:跨越时空的科学家群像
(一)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之路
· 钱学森:突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国,主导“两弹一星”研发,开创中国航天事业,他说“我的事业在中国,我的成就在中国,我的归宿在中国”。
· 赵忠尧:我国核物理研究先驱,用咸菜坛保存核材料的故事,成为爱国科学家的精神象征。他培养的学生撑起中国核物理半壁江山。
(二)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
· 黄大年:放弃英国优厚待遇回国,带领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,推动中国进入“深地时代”,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坚守岗位。
· 2025强国青年科学家群体:11位青年科学家平均年龄38岁,在量子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,其中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研发的“脑机接口康复系统”,让截瘫患者重新站立。
(三)生命科学领域的精神传承
袁隆平院士“禾下乘凉梦”的执着,屠呦呦“青蒿素济世”的担当,与青岛超劲生物科技专注于生物医药创新的理念高度契合。这些科学家用实践证明:生命科学的突破,不仅需要实验室的严谨,更需要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情怀。
三、科研报国:企业的责任与担当
作为冻干食品科技领域的创新力量,青岛超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企业发展血脉,以“科技守护生命健康”为使命,践行科研报国承诺:
(一)以爱国精神定向:锚定先进冻干技术
聚焦先进冻干技术研发方向,组建攻关团队,不断紧跟国际最新冻干科技,始终保持冻干技术的领先优势。
(二)以创新精神突破:构建自主研发体系
建立“基础研究—中试转化—产线应用”全链条创新平台,与高校建立协同研发机制,打造公司自主研发体系。
(三)以育人精神传承:培育青年科技力量
实施“超劲青年科技人才计划”,培养青年科研人员,与高校联合搭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机制,构建人才培育梯队。
结语:精神之光照亮创新征程
从“两弹一星”的惊天伟业到“中国天眼”的浩瀚凝视,从青蒿素的济世救人到杂交水稻的丰衣足食,科学家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。青岛超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线上科普教育基地展的举办,正是希望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、传播科学精神,激励更多人投身科研报国的伟大事业。